大一上总结


大一上学期总结与思考

落差

其实最后兜兜转转从邮中考到交大,倒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高一那时候写的目标大学就是上海交通大学,虽然到了最后更接近于以前交大学长口中经常说的“考败来交”,其实这些都是无所谓的,当我步入交大校园的那一刻,还满满的是新鲜和憧憬。

校园很大,大到第一个月在校园里还时不时能迷路;食堂很多很丰富,各种美食、小吃总是在上课的时候就催促我计划晚饭去一二三四五六七餐玉兰苑哈乐哪边吃饭;环境很好,无论是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还是先进舒适的教室环境都让我觉得比较舒心。

其实大家进入大学之前,都曾构想过美好的大学生活——有一个精致的小窝,认真学好基础知识,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积累社会经验…虽然我早有预料这些无法实现,但落差感仍无法避免。

我第一次认识到了地域差距是如此的大。一线大城市的学生,和小县城做题家,进入校园碰触到的校园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所构想的美好生活,其实往往是假定我们已经拥有了其所需要的资源和经历。总之,强者越来越强,做题家们无所适从,从而也带来新鲜生活下的淡淡隐忧。

学习

我拥有着差不多我所有高中同学中强度最大的课表课程。一周5或6天早八,一周有三天从早到晚满课,总共有33.5学分的课程。

从头说起。

先是刚进校的英语分级考,难度奇大,超过六级难度,听力基本连猜带猫。最后分级教学进入了大英三(英四为最高层次)事实上绝大部分上海考生都在英四,江浙的有很多在英三。

没过两天之后又是大学物理分级考,考全国卷高考样子的选择题。作为江苏考生表示考不过全国卷考生,虽然搞过物竞,最后全寝最低,虽然也能去了大学物理A班,没能选拔上荣誉班罢了。

9月底有一个数学分析分级考,提供免修高数进入数分荣誉班学习数学分析的机会。我很轻松做完了整张卷子并提前交卷,顺利进入王楷植老师的数分荣誉班学习。后来数分考了三场试,81,84,85,非常稳,每次都有小遗憾,当然每次也非常难。

9月份的分级考考了84,最后以电院第9的排名进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这样一来大概课程体系就全了,数分、程设、线代、心理、大英、军理、思修、排球、大化、工导、大化实验、形策、中医药、都市农业(最后两个是选修课)。

首先我要吐槽,第一个肯定是工导。工程学导论这门课,就是老师在上面扯皮“如何做工程一类”,学生各忙各的,学期任务需要学生组队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类似于发明创新)。什么技术也不教,就让你造各种东西,这门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县城做题家来说,稀里糊涂水完了,能学到的东西微乎其微。我说,如果少了这门课,我的生活质量会上升很多。其次就是学校眉毛胡子一把抓统一让工试学生学大化和大化实验我觉得只是徒增学生负担,虽然课程难度并不大。

最重要的课当然是数学和计算机了。数分这门课学的稍稍还有点感觉,平时也会偶尔找一些资料啊题目啊练手,但学校的高数营里面大佬讨论的我实在是感觉自己差了一个档次,所以我也不怎么活跃于群(感觉和其他大佬的差距越来越大)。
程设我学起来特别痛苦,主要是以前没有接触过,以及会犯一些比较粗心的语法错误。经常性的上机作业一条题目耗几个小时,经常抓狂但自己做出来又特别开心这样子。程设我只能说,勉强跟上教学进度,这门课我真真认识到了地域差距和信竞生的优越感,强者高高在上,弱者苦苦挣扎。

其他的课大半都在划水,到了期末考试周的时候开始突击复习,比如线代抱李永乐大腿,大英小测抱佛脚大测裸考,思修军理考前慌不择路地背书,选修课考前三小时极限预习……

每一门都学得不够深入,但是最后出来的成绩还算可观:核心学积分87.96/100,核心GPA3.79/4.3,在CS系里面排名学积分和GPA都在前百分之二十.有一门满绩(95),有5门A(90-95),没有低于80分的科目。

当然我心里很清楚,在上交最卷的cs系里,待下学期各专业第一转进来后,排名就不容乐观了。

社交

首先我庆幸有比较好的室友,和对面室友。大家脾气都很好也有着不同的特点,相处也都愉快,一起学习一起打游戏一起宿舍嗨皮等等。

对于社团活动,我的方针是,静观其变,上学期不参与任何社团。事实上我的室友或朋友也拉拢过我进歌手联盟&钢琴协会&艺术中心,也有一些私下的招新,比如歌联、比如水灯节招新大会…艺术中心是我记性不好错过了招新,其他两个不仅仅是“静观其变”的原因,更加在于我对社团内部风气和氛围的一些质疑和不确定。我是不想加入可能会带来不适的社团的,即使这个领域我很感兴趣。

至于班级管理和学生工作这方面,我是一点也没有触及,我对这些工作敬而远之。

大一上最有趣的一次经历可能就是上海马拉松志愿者了,经过一些坎坷终于混到了起点管理位置,凌晨两点出发,也是第一次体验通宵。站岗站到7点多还欣赏了外滩的美景(毕竟难得中的难得来上海),虽然这对我社交没有任何益处,但是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班级方面,比较无语。老班级只有过一次小班会,那次混个脸熟,之后就没有更多的交集了。后来分到新班,一次班会见了思政和班主任。班里同学也不说话几乎没几个认识的,思政似乎比较懒于忙我们的学习生活,班主任更是只是来走个场子丝毫不关心我们的样子。我对这样的班级氛围感到不适,希望下一学期能够稍微有点班级的归属感和集体感吧。(到现在也不认识几个人)

总之,与其说是社恐,更不如说是我暂时不想让一些杂七杂八的活动打乱我适应大学的节奏,下学期会好一些的。也不是说疏于社交啦,也是认识不少有趣的同学和学长的。

以及,到了大学,才发现,社交,真的很少很少有朋友的。大家都是利益关系的互相交错认识了彼此,其实,能像从前一样听你倾诉的,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always.

思考

首先,从来交大之前,交大所看重的“致远荣誉计划”就让我感到很疑惑。上交专门选出一部分学生组成致远学院,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着重培养科研人才,保研率百分之百同时每学期5000元奖学金。(当然淘汰制度是免不了的)这个听起来极其类似国家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当初一批次招生其实就差不多按高考成绩,不过当时出于对强基的不爽和对科研的无感,以及面试那天我过生日,我没有去致远学院。

但后来我感觉到,致远学院自带人上人的光环,荣誉的称号,似乎他们才是交大的人才,其他人大多只是走场子的炮灰而已。交大的一个所谓“荣誉”,自动带来了学生的层级地位的划分,虽然我自己是单科数分荣誉班,但我还是对此表示略有不适。一种割裂感。

同时我也看出了一个严重的不好导向——学校过于看重科研,从大一就开始将学生哄入科研的道路,和强基计划不谋而合。但,科研不同于职场啊,你必须在最领先的领域有突破才能叫科研,换句话说,学校送这么多人头,只是为了最顶尖的那几个而已,而其他的大部分人,没有了利用价值学校还会继续对你倾注心血吗。而且中国的科研环境,实在是一言难尽。

在这样的时代需求背景下,处处都是博弈和利益纵横。

于是,很多评优保研的标准就和科研挂钩,导致学生在政策导向下开始没有方向的卷,为卷而卷。这样多累啊。科研是国家需求,但科研不应是大势所趋,当越来越多的人漫无目的地卷,变成水军,我更觉得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我个人是很厌恶为卷而卷的。在交大卷心cs系里,我也不指望去拼科研拼gpa去保研,因为这样所投注的无意义的时间过多了。我更在乎的是,这些时间我能学到什么,能怎么提升自己的水平,能缩小地域间的差距。我宁愿去考研,或者说提前规划实习看看有没有能力本科就业。你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成为什么。

我觉得迟先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我跟他的差距也实在是太大太大,但他的态度和想法,我是认同的。

前一段时间看到了一个贴吧,讲劝退专业现在在就业领域的艰难处境,深深感觉到这个社会还是充满了冷漠和残酷。现在硕士越来越成为一个缓冲地带,那么多人读硕士某种原因也是他们对于未来惶惑不知所措。但是现在企业大厂对硕士文凭的看法呢?以及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的比重呢?这些都为未来带来来了深深的不确定性。劝退专业早转码早好已经貌似成为自救的稀有道路,而IT领域呢,则是卷上加卷,供大于求,实是残酷。

或许我在大一的时候不该去被这些残酷所困扰的。但真的压力很大。高中结束,能望见头的拼搏日子就已经结束了,下面永远是深渊遍布的未来。

总结与规划

第一学期总体来说过的是比较混的,没有什么亮点,只是还在艰难地想要融入大学生活。但是我真的想要融入这样的生活吗?

对于社交我觉得倒是次要的了,且这也是不能强求的,得之我幸吧。还是学习为主,下学期选了36.5学分的课,感觉要爆炸,有好多物理相关的课。我希望在把课内平稳学好的同时能够再加强一下自己的代码能力,为日后做项目稍稍做一些准备。以及,如果有时间的花,大概可以慢慢开始啃csapp了吧…

上学期高中情结还挺多,也在高三投入了不少精力和时间,总是想做一个好人hhh。下学期尽量减少在此方面的时间吧,争取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以及,争取少熬夜,多睡觉。比起以上思考规划,我更希望下学期结束时还是各健康快乐的小伙子。


评论
评论
  目录